全国碳市场已经上线两年了,但是市场扩容呼声不断高涨. 各行各业纷纷召开专项研究工作会议,探讨碳配额分配、排放量核算等重要问题. 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绿转型重要工具之一. 全国碳市场在运行初期表现稳定,交易规模逐步扩大,价格也相对稳定。然而,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,如交易活跃度不足和价格发现机制问题.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有必要通过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数量来改变现状.
据统计,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上线以来,已经累计成交2.38亿吨碳排放配额(CEA),成交额超过109亿元. 这一成交额仅来自电力行业,如果将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逐步纳入市场,交易规模有望大幅提升。这将对企业减排和推动全社会绿低碳发展战略产生积极影响。
然而,需要注意是,2022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仅为0.51亿吨,合计成交额为28.1亿元。与2021年相比,交易规模下降了42.3%.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问题.
碳交易在履约期内集中交易是导致交易活跃度不足主要原因之一. 2022年是非履约年度,这直接导致了市场交易活跃度低迷. 交易活跃度下降会对价格发现机制产生直接影响,使价格信号无法准确反映碳排放许可权供需状况,从而降低了企业主动减排积极.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有必要通过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数量,从根上改变碳交易集中.
多年前就有研究机构指出,如果全国碳市场能够实现电力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、造纸、航空八大行业全覆盖,商机管理系统市场配额总量可能会扩容近1倍,覆盖我国约六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。根据这一测算,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时,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. 如果将碳市场金融化,整体交易规模甚至有望达到10万亿元量级.
这背后蕴含着巨大市场商机. 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,不仅能够激发企业减排积极,还能够促进碳市场繁荣和发展,为绿转型提供更广阔空间。
全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,但仍然面临着交易活跃度不足和价格发现机制不完善问题. 通过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数量,可以改变现状,推动碳市场繁荣和发展,促进企业减排积极,为绿转型提供更好支持. 我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碳市场不断完善和扩大,我国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,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
(文章总字数:486字).